德本科技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灯塔大课堂《榜样讲党课》心得体会(2篇)

时间:2025-05-02 11:35:05 浏览次数:

篇一:灯塔大课堂《榜样讲党课》心得体会

  

  2020年观看“灯塔大课堂”后的心得体会大全

  “灯塔大课堂”,是中国共产党特别推出的《榜样讲党课》,主要是邀请部分“抗疫榜样”讲述精彩抗疫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灯塔大课堂”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观看“灯塔大课堂”后的心得体会1“医生,听你口音是外地人,你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过来的。”

  “谢谢你们!我把自己交给你们了。”

  2月9日,在“话疗”中,驰援武汉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邓雪蓉,和她收治的第一位病人,紧张的心绪都渐渐消散。“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还没有抗击病毒特效药的时刻,除了食物和药品,我们每个人还需要勇气和信念。”邓雪蓉说。

  3天前,2月6日下午,快要下班的邓雪蓉收到院里报名驰援武汉的消息,第二天就出发。她拿起电话,打给了在家办公的爱人张勇。听完电话的爱人沉默无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她知道丈夫的抉择。“你的工作是医生,你必须得去。”此前,她就曾试探性地问过爱人。

  不到24小时,邓雪蓉就随百余名队友从北京赶到了武汉。就在元宵节当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对口支援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独立病区正式运行。

  “一天4班,每班6个小时。其实加上工作交接、穿脱防护,将近10个小时,在此期间,基本上不吃不喝。”邓雪蓉告诉记者,尽管有着多重不便,但问诊、查体、检查、送样、记录、治疗、监护等,依旧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当班期间不得闲,不当班时也闲不得。邓雪蓉所在的团队,时不时组织不当班的医生召开医疗会。

  “加强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部分无法相对长时间离开面罩进餐的患者,放置胃管,鼻饲营养液,用营养液泵。对于部分能进食和愿意进食的患者,快减胃肠外营养。”

  “血糖问题需要严格控制,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对于有糖尿病史

  和激素治疗的患者,查糖化血红蛋白。另外,目前需要调整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详细检测并记录五点血糖。对于血糖高者定期复查尿常规,了解有无酮体。”

  苦心人,终不负。

  2月16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病房,一位88岁高龄的老奶奶经过9天的治疗顺利出院,这也是该医院当时出院年龄最大的患者。自己参与治疗和照顾的患者回家团聚,邓雪蓉和同事们既高兴又激动。

  “武汉的人民,还有同行们,他们真的太难太难了,帮助他们,就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早日重回正轨。”邓雪蓉说。

  每一个最美逆行者,背后都是期盼,期盼凯旋,也期盼团圆。

  就在驰援武汉的前一天夜里,邓雪蓉七岁的女儿,带着哭腔与她拉钩约定——我会一直在家里乖乖听话,等待妈妈胜利的消息。

  “这是女儿第二次这么长时间和我分开。”邓雪蓉展示了女儿前两天为她画的画。黑、蓝、紫三色在黄色底板上,绘出一个孩子心中治病救人的医生母亲形象。“妈妈,你要加油哦。不用担心,我这里一切都好,你只要放心工作就可以啦!我希望你可以早点回家,我要狠狠地黏你。”

  观看“灯塔大课堂”后的心得体会2“您好,体温检测,车上有几个人,有咳嗽发烧的症状吗?您的体温正常,请下车登记。”短短的几个字,已让“白衣战士”__的嗓音嘶哑。__,男,汉族,37岁,中共党员。就职于皇帝庙乡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远离传染源、远离人群是必要的选择,但对于坚守防控一线的白衣战士们来说,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用热血之躯铸就安全防线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白衣战士”__深知疾病传染所带来的的危害与风险,“尽早切断传播途径,尽早监控,早发现,早治疗,才是稳妥的解决方式。”__的想法与疫情防控不谋而合。除夕当天__顾不上和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不惧艰险,逆行向前,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一线,在皇帝

  庙乡各防控卡点为过往人员测量体温,作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关卡。

  “有没有发烧、咳嗽的症状,有没有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湖北返回人员的?”这是__同志春节期间每天排查过往人员要交代的话。自接到上级防范疫情的通知后,面对疫情传播的严峻形势,__同志意识到此次疫情来势汹汹,迅速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防控重点,做好对人员出入的管控、消毒杀菌、应急值守等全方面布防。整个春节期间,__同志每天都在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一早来到防控卡点,对过往行人测量体温、讲解隔离及防控措施,只要有发热病人第一时间上报做好登记。满负荷的工作已使他嗓音沙哑,但穿着防护服,他从来不多喝一口水,不是不渴而是怕脱下防护服。20多天的值守,他尽心尽责,累了就在凳子上坐一会,晚上住在卫生院,几次途经过家门而不入,面对自己3岁的女儿只有默默的在车上看两眼,含泪执勤……全力以赴防控疫情蔓延,始终坚守一线,逆行向前,无数“白衣战士”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群众的健康,__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更是防控一线上一抹洁白的光辉。

  观看“灯塔大课堂”后的心得体会32月16日下午3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第一个视频会诊正式开始。

  “患者属新冠肺炎危重型,伴有急性脑梗塞和高血压。”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高新院区副院长、医疗队领队张泓提出建议,诊疗不仅要关注肺炎,还必须有整体观念。

  当时,这名92岁的患者,因“发热伴呼吸困难10余天,昏迷4小时”,已被收治进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医疗队托管的危重症病区,病情不容乐观。

  诊疗方案确定后,历经多小时连续抢救,到2月17日下午,这名高龄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各项指标明显好转。

  与“疫”魔抗争,同生死竞速。一个多月来,像这样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安徽医疗队支援的病区每天都在打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安徽先后派出8批次医疗队1305人驰援湖北,他们入驻在5家医院、4个方舱医院。

  截至3月9日,医疗队服务2508名患者,其中危重患者317名,累计治愈出院832人。除日常工作之外,医疗队还负责巡诊社区及隔离点患者、培训医护人员,目前共巡诊12个社区及隔离点,指导排查1000多名患者,培训当地医护人员4046人。

  “第一批医疗队在进驻武汉太康医院时,条件非常艰苦。”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党委副书记邵东华介绍,在没有缓冲区、隔离带,甚至连速干手消毒剂都缺乏的情况下,医疗队克服困难,开设重症医学科,解决了东西湖区重症患者集中救治问题。

  为推动援救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安徽医疗队及时总结,巩固成果,专门研究制定出“医疗队工作手册”,将党建工作、应急处理、物资分配、工作值班、后勤保障等工作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

  “更重要的是,细化了医疗队员在一线工作生活中的相关防护措施,为援救工作加了一把安全锁。”邵东华说,后续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医院病区,成功救治多名危重症患者,接管的方舱医院共计服务舱位近1000张,无病人死亡、无医护人员感染。

  为加大救治力度,安徽第一批医疗队率先在接管的病区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通过观察近100例新冠肺炎患者,分析发现住院患者以痰湿阻肺、痰热蕴肺两型为主。”医疗队成员、六安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士安及专家团队,为住院患者制定了处方,在接管病区97%的患者中使用了中药汤剂治疗。“在近1个月时间里,接管协和东西湖区医院的3个病区,收治病人180多人,好转出院约160余人,其中重症转为轻症达80%,危重症转为重症达70%。”

  危难险重中,也不忘暖心互助。疫情当前,口罩和防护服是白衣战士的战甲,但在关键时刻,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阜阳市颍上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刘玲却脱下自己的防护服,给年轻的队友换上。

  2月6日,是刘玲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第八天。就在她准备换上防护服进入病区时,抬头看见一个年轻护士,“他已经穿上隔离衣,正准备套防护服,但他的防护服质量一般,防护效果可能不好。”得知

  他还要在隔离病区近距离护理患者6小时以上,刘玲没有多想,便脱下自己的防护服塞给他,“你先穿我的,我今天查房只需要在里面待两三个小时,把你的防护服换给我”。

  同行队员问刘玲,怎么舍得把自己的“护身装备”换给别人,刘玲说:“大家都同在抗疫一线,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那个年轻护士,在我眼里就是弟弟,应该的!”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近日,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党组织收到一封特殊的请战书,这是一批“80后”“90后”白衣战士们的请战书。“作为首批医疗队队员,我们已经在武汉奋战了一个多月,目前仍有患者需要治疗,我们请愿继续坚守疫情一线,坚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请组织批准。”请战书字字恳切,印在名字上的红手印,是这些年轻白衣天使的心声,更是他们必胜的决心。

  观看“灯塔大课堂”后的心得体会4金银潭医院里的白玉兰开花了,张言说,她有点想念上海的风景了。“昨天我们病区有7个人出院了,期待3月底可以回家。”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外科主管护师张言是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之一,在武汉的一个多月,感到过无力和恐惧,却在一个又一个治愈出院的病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说,只要继续努力,“春暖花开就在不远的明天等候着”。

  回忆起这件事,张言用了“悲伤”两个字。2月9日、10日,在她负责护理的病区,三位重症病人相继离世。“这边还在抢救,那边血氧一下就不好了,根本来不及反应,两条生命就没了。”金银潭医院南二病区20床、22床两位老爷爷是张言接手前就已入住的病人,看着他们的病情一点点加重,最后同一天不治身亡;没想到的是,20床消毒完新收进的病患第二天也“走”了,这让她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恐惧。

  恐惧,是因为刚到病区,对新冠肺炎不了解,没想到病情发展如此凶险;无力,是因为在与病患的接触过程中,强烈地感受了到他们的“求生欲”,却最终无能为力。

  “我还记得帮老爷爷用微信和他们熟识的外界医生朋友联系的画

  面,一点点打字告知他们目前的情况,拍下目前的治疗用药和使用的仪器。”虽然心里知道,金银潭医院已经是新冠肺炎治愈率比较高的医疗机构了,但张言说,她非常理解他们希望向外界伸出的橄榄枝能得到回馈的渴求。

  有时候,生命的流逝就在一瞬间,甚至来不及好好道别。“我们接手的时候,两位老爷爷基本已经不能自理,平日个人护理、打开水、喂饭都是我们在负责,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你知道,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治的病患遗体会直接联系送往殡仪馆,家人无法好好送别。”张言的声音里透着沉重,这样的离别,让悲伤逆流成河。

  另一种离别,却让张言振奋且期待,她说这是“浴火重生”。

  张言会留意到沈俊毅,是因为在众多病患中,他非常年轻却明显消沉。“他是我们接手的第一批患者,他老婆送他进来的时候,情况不是很好,一直高热39.5度以上,只能强行药物降温。每次看到他皱着眉头郁郁寡欢的样子,我们都暗暗着急。”

  接下去的几周时间里,张言和同事们一有空就会跑到沈俊毅身边,陪他聊聊天,一起给他加油鼓劲,叮嘱他认真吃药治疗,鼓励他一步步脱氧、学会自己调节呼吸频率……“看着他一天天好转,脸上重新浮现笑容,慢慢地开始和我们聊他的生活,聊他的工作,聊武汉的美景和美食,希望的种子一点点发芽并茁壮着。”那段时间,希望是病房里的奢侈品,无比珍贵。

  2月14日,情人节,沈俊毅出院了。这天张言不在岗位上,但她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出院的时候,我正好下夜班不在医院,他特地联系了同事,加了我的微信,向我传达这个喜讯,看着他微信里一字一句报平安的话语,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张言说,沈俊毅是她在武汉第一个全程护理治愈出院的病患,虽然没有亲自送他出院有点遗憾,但收到他发来的信息时,自己心里非常振奋,“我们一起聊武大的樱花,户部巷的小吃,他说明年欢迎我们再到武汉,他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去看武汉的美景,吃正宗的武汉小吃。”

  一个多月,张言已经习惯了在武汉的工作节奏,在这里除了“防护服重点儿”没什么不同。“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连日来,病死

  率的下降,治愈率、出院率的提升,让张言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做好防护,没什么好怕的!”

  观看“灯塔大课堂”后的心得体会5正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查房的人叫赵童,是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生。几天前,看到这位8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情绪低落,他和主治医生反复询问,但老人始终表示自己只是有些乏力。

  赵童判断老人表现出的体征只是冰山一角。经初步诊断,老人虽仅有腹胀表现,但符合“急腹症”特点,急需进行CT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肠梗阻或肠穿孔等危及生命的病症。没想到刚做完CT回到病房,老人的情况突然恶化,各项指标开始报警。

  目前老人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截至目前,在赵童和队友们的努力下,他们负责病房的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已经转为轻症,30名患者治愈出院。

篇二:灯塔大课堂《榜样讲党课》心得体会

  

  2020年观看“灯塔大课堂”的心得体会5篇合集

  “灯塔大课堂”,是中国共产党特别推出的《榜样讲党课》,主要是邀请部分“抗疫榜样”讲述精彩抗疫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灯塔大课堂”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观看“灯塔大课堂”的心得体会1在家中,他是妻儿的主心骨。

  在村里,他是人人夸赞的好村长。

  在疫情面前,他是最美的“逆行者”。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突然来袭,截至2020年2月7日,全国已确诊31225例,死亡637例,__县也已经确诊_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__乡党委、政府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先后成立__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与__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应急指挥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全面摸排武汉归来人口,并根据上级要求,决定对相关人员采取居家隔离措施,并安装电子探头实施24小时监控。__冒着被感染了的风险,接下了安装探头的艰巨任务。__乡居家隔离人员分散在__县各个乡镇,有的住在__,有的住在__,为确保安装进度,他需要每天早上8点出发,带着监控设备到居家隔离人员家中拼装、连接、调试,累了就在自己车上休息一会,两天时间便安装完成了__户的电子监控。

  “不走亲,不访友,不在外边到处走;勤洗手,多通风,一日三餐在家中;少外出,多睡觉,增强体质很重要;不信谣,不传谣,政府防控措施好;出门必须要戴口罩,人多别去凑热闹;咳嗽发热不要慌,医院发热门诊帮,防控疫情不要怕,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__村的大喇叭中和流动宣传车里传来的声音,让村民听了就忘不了,连日来,__自编自录的疫情防控顺口溜响彻__村的角角落落,他深知,要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单单靠村组工作者是不够的,必须要广泛参与,要坚持群防群控、依靠群众,打通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她带领村组工作者加强宣传引导,先后入户向群众发放《致群众的一封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肺炎防控知识手册》等800余份,在大喇叭、微信群宣传防控知识,引导群众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切实有效的增强了群众对疫情防控的信心。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他毅然不顾家中年幼的儿子、放弃了和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坚持在战斗在第一线。在大家足不出户自我隔离的时候,每天带领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带领村医向隔离人员宣传隔离知识,确认着每一个群众的信息,向群众宣传做好消杀和测温,全力以赴把好村组健康关、隐患排查关,筑牢疫情“第一防线”。面对一些不配合的群众,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做着解释工作,告知群众疫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安抚着群众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此次疫情。他说,我们敲开的不仅是群众的家门,更是敲开了群众的心门,我们把党和政府的的关怀传递到群众心里,群众才会更安心。

  在全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攻坚战打响以来,在这所有人都在与家人团聚的日子里,__“逆行”而上,主动冲向第一线。这其中,有家人的不理解,有隔离人员的不配合,他却咬紧牙关,始终默默坚持,做到不计报酬、不惧危险,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效筑牢了人民群众的生命防线。守护好人民群众安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抗疫防疫的第一线。

  大家都说他和去武汉的医务人员一样,是最美的“逆行者”,他却笑着说:“我哪有那么伟大,就是平凡人加上一份责任,坚持做好本分工作,打赢当下这场特殊战役,守护我们必须守护的人。”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观看“灯塔大课堂”的心得体会2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们或奔波于定点医院,参与督导救治;或坚守工作岗位,织牢基层一线疫情防控网;或奔赴疫区,运送抗疫物资……日前,省委宣传部“最美河北人发布厅”发布了河北省“最美抗疫先锋”的先进事迹。田英平等11名“最美抗疫先锋”把疫情当命令、把

  防控当责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冲锋在前、甘于奉献,为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从2月21日至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省级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田英平一直坚守在唐山市定点救治医院,在救治一线践行着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白衣执甲,逆风而行。廊坊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主任检验师陈玉兰,大年初一义无反顾奔赴廊坊市定点救治医院,母亲离世仍然忍着悲痛坚持工作,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疫情发生后,唐山遵化市凯歌儿集团总经理邱凯及时跨界转产,3天完成800平方米的车间改造,7天设备和原材料到位,10天建成口罩生产线,15天口罩送检合格正式生产……第一批口罩成功下线后,邱凯将首批8万余只、价值20余万元的口罩全部捐赠。

  奉献爱心,志愿服务。河北省消防救援总队石家庄市支队西柏坡消防救援站消防员毛帅,回老家湖北荆门期间,志愿坚守防疫一线;石家庄志愿服务基金会志愿者李昆,积极组织爱心企业为湖北重疫区捐款捐物400余万元,举行捐赠活动70余次。

  忠实履职,织牢防线。香河县看守所所长李向国,坚守公安监管第一线;秦皇岛市交警支队六大队边墙子中队中队长张海峰,带领中队夜以继日地守护在河北东大门;河北建工集团省安装二分公司工作人员董立彬,和团队一起参建了江西版的“小汤山”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蔚县交通运输局路政管理站路政执法员周永军,在最低接近-20℃的环境中坚守执勤,不幸牺牲在岗位上。

  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邢台县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园创始人陈建,先后三次奔赴湖北疫区运送抗疫物资,5天6夜横跨9个省市,行程6000多公里;国网广平县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岳金栋,作为一名退伍老兵,第一时间请战,冲到抗击疫情一线,连续奋战不幸因公殉职。

  观看“灯塔大课堂”的心得体会3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

  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春运临近高峰,武汉疫情呈蔓延趋势时,她顶着压力,几度建议“封一座城,护一国安康”。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这一举措不知让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护工作一起接诊病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医生。七十多岁的老人,一连7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怕一眨眼,鲜活的生命会从她指间溜走。

  她抢在时间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她为了尽快找到“对症下药”的疫苗,她率领科研团队,日夜兼程。

  她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

  观看“灯塔大课堂”的心得体会41月29日这天,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段话:这一次我做了一个决定,所有从年底到现在为止的医生,全部换掉,全部换岗。换成谁?换成科室里所有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在宣誓的时候不是说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着困难上。

  所以我开了个党小组会议,说共产党员的口号你平时喊喊可以,但这个时候,我不管你有什么想法,对不起,现在你马上给我上去,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都得上去。心理上为了信仰上去也好,是因为党的约束上去也好,没有讨价还价,必须得上去。”一席话,充满正能量!意外成为“网红”之后,很多媒体要采访张文宏,但他都一一拒绝了。“多一些时间,我们就可能多救一个病人。”

  观看“灯塔大课堂”的心得体会529岁的夏思思是协和江北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医师。1月15日,科室一名70多岁的老人病情加重,肺部CT发现异常。

  当天,夏思思刚下夜班,交接班后准备回家,临时接到任务,便通知丈夫改变行程,折回医院参与救治,协调专家会诊、检查。随后几天,夏思思担心老人病情,主动留在病房。尽管有做防护,没想到还是被感染了。1月19日,她突然发起高烧,经检查,发现肺部CT磨玻璃影

  改变,高度疑似,便在协和江北医院隔离治疗。曾与丈夫商量康复后一起上一线。“刚开始病情比较平稳,我们还商量,等她好了,我俩一起上一线。”夏思思的丈夫、武汉市普爱医院骨科医生吴石磊哽咽着说。2月7日半夜,夏思思病情突然加重,呼吸、心跳骤停,医院连夜组织抢救,命虽然保住,但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专家组决定,先上ECMO(人工心肺)、立马转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在ICU,夏思思病情、血压波动大,各大医院专家都在为其想办法。无奈,2月23日凌晨6:30分,抢救无效离世。夏医生,一路走好!

  2020年观看“灯塔大课堂”的心得体会5篇合集